正文共:2688字
预计阅读时间:8分钟
论语学习心得——述而第七(176)马:好,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,述而第七的第二十七 章, 子曰: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方 同学,来给大家念一下翻译吧。方:好。孔子说:“大概有一种人并无所知,却凭空瞎说一气,我没有这个毛病。多多听,选择其中正确的跟着学;多多看,记在心里,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求知方法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马:很好。这一章孔子在发表针对学习的见解,这一章跟我们这一篇的第一章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。第一章孔子说: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对吧?这里说有一些人是盖有不知而作者,我无是也。有的人,他没有智慧,他事情并不明确、并不清楚,他就自己去创造了,开始行动了。
这样的人很多,有的是自以为自己已经懂了,其实不懂,然后去乱指挥,外行指挥内行,外行领导内行。有的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,但是也要冒充,就硬充,打肿脸充胖子,为了显示自己有水平,能创造。所以这样的人是很多的,这样的人就是没有智慧。孔子说:我无是也,我没有这样的情况,孔子应该怎么做呢?应该多闻。
方:就是多听多看。
马:对,这个闻,其实我们读书也是闻。你多读书,多听别人讲,对吧?这都叫闻,增长你的见闻嘛。你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选择那些比较好的,别人的建议你还要有选择,不是别人说什么你就道听途说,完全相信那也不行,还是要有选择。
方:要分辨。
马:对,要有智慧去分辨。你选择哪些好,然后就按照这个去实行,按照好的去做。你只是听到了,是不够的,要践行的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这个就跟前面讲: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也是相通的,择其善者而从之嘛
方:对。
马:然后多见,这个见,我们就可以理解成,你那个闻还是二手的信息,你是听别人讲的,你是看书,你是读历史,你是听故事,是别人告诉你的,这种二手的知识。多见,指的就是你自己个人的,第一手的经验了。
我们有一种说法,这个人见多识广,他自己有过见识。然后多见而识之,你只是见了不行,要记下来。这个识,认识的识,是通假字,通志。你只是见了不行,你要把它刻在自己心里。你的这种经验,你生命的体验,你要能够有所升华才可以。否则你只是见了,就像有些人到哪个地方旅游,他并没有用身心去体会,并没有去感受,只是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完了,是吧?这里的见不是这个意思,这个见等于是也包含了思考在里面的,你不只是用眼睛去看,是由你整个身心去体悟的。
这里其实也可以再加上,择其善者而识之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记下来的,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。但你也可以理解成,我多见,所有的事情都记下来,也行,也没毛病。因为你是自己第一手的体会,不管是好的经验,是成功的经验,还是坏的经验,失败的经验,对人生都是有帮助的。所有的经验都是财富,所以这个并没有说:择其善者而识之。也可以讲得通,你加上了也没毛病,就是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,择其善者而识之。
而且这两个也是可以互文的,这两段可以互文,多闻,择其善者也可以识之,也可以记下来。你听到好的就记下来,把它变成自己的了。见到好的,多见,择其善者而从之,也可以。你看到、切身体会的经验是可行的,你把它记录下来,或者说你看到这个是好的,你就按去做、去实行。也没毛病,也是很好的。
最后知之次也,有两种翻译,一种就是按你念的,这个是知的其次,就是仅次于生而知之。你多闻、多见,还都是在学,是学而知之者。孔子等于说很谦虚的说:我不是天才,我也是学来的。怎么学?多闻、多见这样来的,而且不妄作,有不知而作,我没有那种情况。这就是仅次于生而知之,这个是智慧的其次,虽然没有能达到智慧,但是也差不多了。可以这样解释,这是一种解释。
还有一种解释就是,知之次也,讲的的:这个就是求知的次第,求知的顺序。什么顺序?你不要不知而作,然后要多闻、多见就可以了。多闻、多见了之后,要把好的要记下来,然后遵照实行。这种解释也可以,都行。
古人一般解释成:这就是生而知之的其次,这种解释好像更合理一些。因为你如果讲成次序的话,我多闻跟多见,其实没有什么次序,我可以先多见再多闻,也可以先多闻再多见,没有什么关系。
这就牵扯出来,有些人他天资确实是高,需要承认的。有些人,他天生就是有智慧的,他不是靠后天的积累。人天生本身智商就有差异,后天的教育会有很大的影响,但是知之次也,就是仅次于生而知之。
你像先天很优秀的人,他天性旷达,天性好。比如说像刘邦,对吧?刘项原来不读书,刘邦项羽都不读《尚书》,他们也不多闻。刘邦是多见,但是他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很豁达,从善如流。你像张良多么有水平的人,为什么要跟着刘邦?刘邦就是个生而知之者,张良就说:我的这些计谋,我跟别人讲别人听不懂。刘邦我稍微跟他一说,他就完全都能够明白,而且按照它去做。
这是天生的,就像项羽一样,天生不听别人,这个不是后天学习来的。对于我们来说,我们也不是刘邦,我们也不是项羽,我们就要向孔子教导我们这样的。
方:多闻、多学。
马:多闻、多见。所以就是要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多闻就是读万卷书,读万卷书就是多闻。行万里路就是多见,多见就是行万里路。所以你看,我们传统的文化的精髓,几千年以来是一脉相承的。就像陆游先生说过: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这是一个道理,也就是讲多闻多见。
而且最关键的一点,其实是第一句。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我们不要不懂装懂,就像孔子教子路的:由,诲汝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你要诚实,要真诚,不要自欺欺人,这就是学习的入门了。
好吧,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。
方:好。
篆书:次END
来源:和合文化屋
编辑:李君杰
初审:曹思航
终审:刘瑞芳
邮箱:sqwenlian@163.com
X 关闭
X 关闭